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用要闻 > 正文

连维良: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凸显七大特点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19/7/22 8:55:38 人气:38

  来源:信用中国

  7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举行政策吹风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会上指出,《意见》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理念新、措施实、针对性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重点内容,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是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是贯穿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机制。在事前监管环节,通过市场主体“做承诺”“重教育”“用报告”,提高依法诚信经营意识,全面推广主动信用承诺制度,加快许可事项办理进度,扩大信用报告应用范围。在事中监管环节,全面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鼓励市场主体自愿注册信用信息,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大力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在事后监管环节,从健全失信联合惩戒对象认定机制、督促失信主体限期整改、深入开展失信联合惩戒、依法依规实施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依法追究违法失信责任等方面,强调用好失信联合惩戒的“利剑”。

  二是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是分级分类的监管机制。传统监管模式对所有监管主体平均用力,监管成本高,市场主体压力大、受干扰多。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按照市场主体信用状况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对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市场主体,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对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列入重点信用监管范围,使监管力量“好钢用在刀刃上”,努力做到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者“利剑高悬”。

  三是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是大幅提升失信成本的监管机制。失信代价低、惩罚轻、传播少是失信问题高发、频发、复发的重要原因。《意见》提出“对症下药”“靶向治理”,一是让失信者付出失信记录广泛共享,因而有可能处处受限的成本;二是让失信者付出依法依规公示失信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市场监督、舆论监督的成本;三是让涉及严重违法失信行为的失信者付出被列入“黑名单”,承受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失信联合惩戒的成本;四是让涉及极其严重违法失信行为或与国计民生安全攸关领域的失信者付出在一定期限内甚至永远被实施行业禁入、逐出市场的成本;五是让失信行为的责任主体、责任人付出依法依规被问责的成本。让监管长出“牙齿”,从根本上解决失信行为反复出现、易地出现的问题。

  四是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是信息充分共享和依法依规充分公开的监管机制。信息共享,特别是失信信息的充分共享是实施信用监管的基础。《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信息归集共享作用,形成全面覆盖各地区各部门、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一张网”。同时,将市场主体基础信息、执法监管信息等与相关部门业务系统按需共享,支撑形成数据同步、措施统一、标准一致的信用监管协同机制。信息公开,是质量最高的信息共享和效果最好的失信惩戒。《意见》在成效显著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机制基础上,提出依托“信用中国”网站、中国政府网、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开展行政强制、行政确认等更大范围的信息公开,实现“应公开、尽公开”。

  五是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是充分体现以“互联网+”为特征的大数据监管机制。“互联网+”是实现信用监管高效化、智能化、泛在化的重要载体。《意见》提出在数据有效整合、信用风险预警和公正信用监管等方面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支撑作用。有效整合公共信用信息、市场信用信息、投诉举报信息和互联网及第三方相关信息,建立风险预判预警机制,及早发现防范苗头性和跨行业跨区域风险。鼓励通过物联网、视联网等非接触式监管方式提升执法监管效率,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减少对监管对象的扰动。

  六是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是更加注重市场主体权益保护的监管机制。《意见》要求要严格保护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为非主观故意和轻微或一般失信行为的失信主体提供信用修复渠道。但对于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的极其严重的失信行为,要依法依规长期保留信用记录,长期实施严格的信用监管,在一定期限甚至永久逐出市场。对有误信息要及时予以更正或撤销,并采取措施消除不良影响。严肃查处违规泄露、篡改或利用信用信息谋私等行为,加大信用信息安全和市场主体权益保护力度。

  七是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是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监管机制。依法监管、规范监管是信用监管的突出特征。只有依法依规实施信用监管,才能确保行政行为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意见》明确要求推动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法律,加快研究出台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管理办法等法规。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信用监管规则和标准,及时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将信用监管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进一步夯实信用监管的法治基础。

  谈及《意见》的实施对企业的影响时,连维良表示,实行信用监管,企业承受的压力会不会变得更大,客观地讲,不同的企业所承受的监管压力是不一样的。对于存在失信行为的企业,承受的压力无疑是加大的,而对于守法诚信经营的企业,接受监管的成本将大幅降低。因为信用监管的目的就是为守信者“降成本、减压力”,让失信者“增压力、付代价”,实现的方法是分级分类监管加科学的信用评价。企业想要更少的监管成本,那就要下大力气改善自己的信用状况。

  连维良强调,下一步,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将切实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牵头作用,将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完善信用监管的配套制度,广泛开展试点示范,加快建章立制,积极宣传信用监管措施及成效,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